173-8397-3816

华中数控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来源:爱游戏app手机版下载    发布时间:2024-02-21 18:05:24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公开披露》中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工业“母机”,是制造装备的装备。从生活用品、消费电子科技类产品到汽车、航空航天领域,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能离开数字控制机床,尤其是高端制造领域更需要高速、高精、多轴联动的数字控制机床设备。目前,一个国家数字控制机床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工业的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数控系统是数字控制机床的“大脑”,是数控机床中技术上的含金量极高的核心部件,数控系统行业受下游需求拉动影响较大,随着机床行业的转型,数控系统的下游市场主要根据航空航天、GF、汽车、3C通信等行业对数字控制机床的需求变化而变化。中高档型数控系统由于技术难度大,功能、性能和可靠性要求高,国内生产企业相对较少,全球和国内市场占有率大多分布在在日本发那科和德国西门子这两家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公司专注于中高端数控系统的进口替代。

  报告期内,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航空、航天、GF等重点领域对高档制造装备国产化的需求十分迫切,催生了对国产高性能数控系统的需求加剧。在3C加工领域,我国是3C制造大国,占据全球70%的产能。随着5G技术的发展,铝、玻璃、陶瓷成为手机等3C产品的主要加工材料,加工技术向高进给加工、高寿命加工、高精密加工、多轴加工等方向发展,对数控系统的高速、高精、多轴多通道技术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在汽车领域,尽管面对芯片短缺和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等不利影响,但在“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技术变革促进下,市场消费需求继续呈现提质升级趋势。随着汽车产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传统能源汽车动力总成(发动机、变速箱、差速器等)的材料在升级,加工要求一直在升级,新能源汽车的电驱、电池、电控为代表的“三电”产品对数控设备、加工工艺也提出了新的需求,这些都对数字控制机床的高速、高精、智能化、自动化加工提出了新的需求,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广阔。

  2021年,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经济保持稳步恢复,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在良好的宏观经济条件下,2021年机床工具行业延续2020年下半年以来恢复性增长态势,市场需求持续改善,进出口大幅度增长。机床工具行业运行继续保持向好趋势。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重点联系企业2021年1-12月累计完成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6.2%,增幅比上年扩大23.2个百分点。所有分行业同比增幅均在1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金属切削机床产量为60.2万台,同比增长29.2%。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数字控制机床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预测,我国数字控制机床市场规模未来将稳定较快增长,到 2024 年将达到 5,728 亿元。

  工业机器人是装备行业实现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关键。控制器、伺服电机和减速器是工业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占机器人产品成本的70%以上。目前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上游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率尚不足30%,主要采购日本和德国厂商产品;中游是工业机器人本体生产商;下游是基于终端行业特定需求的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商,产品大多数都用在实现焊接、装配、检测、搬运、喷涂等工艺或功能,国内厂商主要集中于产业链的中游和下游。目前公司已进行全产业链布局,核心零部件自主化比例超过了80%,未来国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和国产化率会促进提升。

  全球疫情持续蔓延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限制了机器人下游应用市场需求,同时因为销售周期性变化和饱和度影响等问题,2021年,虽疫情逐渐被控制,全球经济呈现复苏趋势,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销售额较2020年有所提升,更多人机协同的需求场景被发现激活,机器人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回顾2021年全年,中国经济进入疫后修复与经济转型叠加期,生产和外需展示较强韧性,内需修复缓慢,能源结构转型推升上游成本。2021年上半年,工业机器人行业迎来高增长,受供应链、投资周期的因素影响,第三季度起行业有所降温,市场需求增速放缓明显,也呈现高开低走的态势,但全年增速仍处于高位。第四季度,随着工信部振作工业经济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显现,扭转下滑势头,工业经济提高速度逐步回升。GGII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超过24.8万台,同比增速超过46%左右,全球销量占比超过50%,我国连续八年成为全世界最大工业机器人消费国,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地位进一步稳固。

  2021年底,工信部印发《“十四五”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成为全世界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整机综合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关键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达到国际同种类型的产品水平。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及一大批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成3-5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从未来趋势来看,机器人作为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重要手段,不管是存量替换还是增量需求,拥有着广泛的市场空间。

  我国工业自动化应用市场受益于中国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2025战略、国内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以及“一带一路”等国家政策的持续驱动,中国工业自动化控制市场规模已经从2016年的1,428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2,06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9.63%;预计至2022年,中国工业自动化控制市场规模将达到2,360亿元,保持稳定增长。在工业自动化应用市场,成套智能自动化生产线作为传统自动化产线的升级版和智能工厂示范工程的核心组成部分,开始在3C、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市场得到推广应用,加速发展的势头逐步显现。在国家政策全力支持及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进程加快的带动下,中国车用动力电池需求大幅度增长,动力电池应用市场的蓬勃发展直接带动了动力电池模组&PACK产线市场的增长。在包装设备行业,我们国家包装机械领域的自动化技术应用比例达到了50%以上,未来还将保持快速提升,传统包装模式向智能化升级迫在眉睫,智能集中物流码垛在实际中广泛推广应用。

  2021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深入推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国家政策层面积极向职业教育发展倾斜,相关鼓励及支持措施不断推出,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也逐渐提高,也将进一步带动产业需求的增长。

  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2035)》,新能源汽车融汇新能源、新材料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变革性技术,推动汽车从单纯交通工具向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转变,带动能源、交通、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交通体系和城市运行智能化水平提升。因此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发布的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608.2万辆和2,627.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和3.8%,结束了连续3年的下降趋势。同时,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销售完成352.1万辆,同比增长1.6倍,市场占有率提升至13.4%,销量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成为今年车市最大亮点,已经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拉动的新发展阶段,呈现出市场规模、发展质量双提升的良好发展局面,为“十四五”汽车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交通工具是国家“双碳”目标的主战场,电动化和轻量化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技术;观光车、环卫车是电动汽车的重要细分市场,传统观光车、环卫车产品落后,转型升级动力强劲,存量替代市场大,同时,随着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观光车、环卫车的增量市场空间大。

  近年来红外热像仪在我国军事领域的应用处于快速提升阶段,红外装备市场将迎来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在民用领域,红外热成像仪行业已充分实现市场化竞争,各企业面向市场自由竞争。随着红外产品在电力、建筑、执法、消防、医疗等行业应用的推广,和产品成本下降带来新应用领域的逐步扩大,未来红外产品在汽车辅助驾驶、户外运动、消费电子以及物联网等大众消费领域也将具有更大的市场空间,增长幅度要远大于军用领域。

  当前国际环境变幻莫测,极大地催动了特种装备领域的国产化需求,特别是GF装备领域,100%国产化已成为业内通行的基础要求,对红外、GF装备等市场需求旺盛,增长空间巨大。

  作为国产中高档数控系统的创新型企业,企业具有数控装置、伺服驱动、伺服电机成套装备研发生产能力,具备强大的技术优势,配套机型包括量大面广的数控车床、车削中心、数控铣床、立式加工中心、卧式加工中心、钻攻中心等中、高档数字控制机床,还包括与重大专项配套的千余台高档数字控制机床,应用领域包括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高端领域。

  报告期内,由法国里昂商学院发布的“2020中国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企业百强榜”,公司跻身中国智能制造30强;由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面向复杂数控装备的监测评估关键技术及标准体系”及“五轴联动数字控制机床S形试件检测的新方法及加工精度提升技术”项目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航天复杂构件五轴高质高效精密加工成套工艺与制造系统及应用” 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奖一等奖;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学进步一等奖、重庆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四家子公司佛山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佛山登奇机电技术有限公司、重庆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武汉新威奇科技有限公司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公司及子公司武汉华大新型电机有限公司获得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

  公司自主研发的华中9 型智能数控系统,于2021年4月份北京机床展期间正式对外发布,并光荣入选国家科技部、发改委等部委主办的“十三五”科学技术创新成就展。截止目前,已在国内多家机床企业批量配套应用,与机床企业深层次地融合,助力机床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实现数字控制机床从数字化向智能化发展,引领智能数控发展新趋势。

  公司是国内少数在机器人核心部件(控制管理系统、伺服驱动、电机、机械本体和工艺软件等)具有完全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是国产机器人的中坚力量。2021年1月,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华数机器人:“这家工业机器人研发生产企业攻克了中国工业机器人核心系统的难题,自主研发的机器人控制管理系统实现了规模化批量应用,已经量产的工业机器人中核心零部件自主化比例超过了80%”;2021年9月,华数机器人在“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机器人高峰论坛暨第七届恰佩克”颁奖典礼上荣获恰佩克奖“年度创新品牌”、“年度创新工程”两大奖项;在“维科杯-OFweek2021中国工业自动化与数字化行业年度评选”活动中,斩获“年度卓越技术创新企业奖”;2021年12月,华数机器人连续第五年荣获 “机器人行业奥斯卡”—高工机器人金球奖。

  公司是国内高端动力电池设备及整体解决方案的领先企业,掌握电池模组&PACK的智能产线、模组和PACK段测试物流系统和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等核心技术,在行业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公司与宁德时代300750)、比亚迪002594)、力神、孚能、小鹏等一线锂电池企业和车企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公司持续保持高强度研发投入,且前期的高投入开始得到兑现,动力电池模组&PACK设备进入龙头电池企业。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集中物流码垛系统采取了自动分拣技术、通讯技术及检测技术,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物料动态分配、信息数据的采集跟踪,将输送系统、分拣系统、码垛系统等有关技术设备集成应用,并在机器人技术、计算机管理技术的应用方面实现了重大的技术突破,实现了产品从生产包装至码垛的全自动化和智能化。公司已与百事食品、亿滋集团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2018年开始,公司向美国、德国和罗马尼亚的新能源企业出口了锂电池模组产线和 PACK 设备,客户反响良好。未来公司将继续保持高研发投入,进一步拓宽智能包装物流的应用领域。

  公司多年来在“三门课一中心”理念的指导下,深耕智能制造人才教育培训领域,积累了深厚的校企合作经验,参与和见证了中国数控、工业机器人和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等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历程,在工程职业教育领域树立了鲜明的品牌优势。

  公司在行业内继续推进与本科院校、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继续探索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新方案,其中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建的智能制造工程实训中心获得教育部领导高度认可;参与承办了一系列智能制造及数控类国家技能大赛,主办多场有关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全国研讨会、说明会,以圆满的赛事和会议促进学校教学能力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公司旗下华数学院坚持“线上”+“线下”的双线培训模式,极大的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展更深更广的教学资源;公司的“1+X”证书顺利推广,并逐渐完备“岗课赛证”融通的综合育人机制;与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共建产业学院,共同推动产教融合发展,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体系,培养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变化和要求的人才。

  公司围绕新能源汽车、火车、船的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的三大重点方向进行发展。子公司武汉工研院和南宁设计院全面掌握全铝轻量化新能源汽车(客车、物流车及观光车领域)整车设计开发技术和核心工艺。新能源汽车方面,主要与行业内知名主机厂,如广西申龙、柳州五菱进行联合研发;电动火车方面,武汉工研院与宝鸡中铁秦岭重工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新能源纯电动轨道牵引机车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于2021年10月29日在陕西东岭集团举行了新品发布会。电动船及舷外机方面,工研院具备自主研发电动船舷外机,包括推进电动机、电动舷外机控制管理系统、转向及电子倾斜设备整套系统及制造能力。电动牵引机车纯电动改造升级、电动船及舷外机方面属于新兴市场,工研院在技术能力储备上处于行业领先,正在争取市场先机。在关键零部件方面,包括电机及驱动器,各类控制器件,市场推广及产业化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在红外业务方面,当前国内已经具备从红外芯片到红外整机产品的全产业链生产,公司处于产业链中游和下游,随着行业和技术的发展,公司的红外技术及产品未来将在多个领域得到运用。受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GF装备均已经要求自主可控以及100%国产化,国内特种装备的电动化、轻量化、智能化,给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的公司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公司多年的项目探索积累,逐步开始显现成效。近几年公司特种装备领域配套销售额连年增长,业务方面由原来的三、四级配套进入系统级配套和集成,特别是完成了多个不同装备型号的配套驱动系统的研制、批产、定型试验;配套多个型号装备开始列装,填补多个领域的空白;完成多个大型WQXT预研、原理样机的生产及交付,已形成先发优势,综合竞争力领先国内同行。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公开披露》中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报告期,公司从事的主体业务、基本的产品及用途、经营模式未出现重大变化。公司坚持“一核三军”的发展的策略,即“以数控系统技术为核心,以机床数控系统、工业机器人及智能产线、新能源汽车配套为三个主体业务板块”

  数字控制机床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工业母机,在整个机床系统产业链中,数控系统为先进制造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是数控机床的“大脑”。公司的数控系统配套业务主要为各类数控机床企业和航空航天、汽车、3C、木工、磨床等重点行业用户更好的提供数控系统配套和服务,包括为各类专机、高速钻攻中心、加工中心、五轴机床等机型提供高性能数控系统,以及针对普及型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等提供系列数控系统、系列伺服驱动、系列伺服电机等。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公司从始至终坚持“PCLC”的发展的策略,即以通用多关节工业机器人产品(P)为主攻方向,以国产机器人核心基础部件(C)研发和产业化为突破口,以细分领域的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线(L)应用为目标,以智能云平台(C)为机器人和产线网络化智能化的手段。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具体业务为为各类制造公司可以提供多关节工业机器人整机、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控制器等产品,以及智能产线、智能工厂整体解决方案等业务。

  教育教学方案服务业务主要为各类院校数控技术、机器人、智能制造等有关专业提供专业升级方案、师资培训、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等,其中设备部分包括各类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实训工作站、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教学单元、智能工厂实训基地等。

  公司新能源汽车配套业务主要是围绕汽车电动化、轻量化、智能化开展技术探讨研究和应用推广,具体包括新能源汽车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控制器、轻量化车身及新能源汽车智能化产品等。

  公司特种装备业务最重要的包含人体测温、工业安防监控等领域大范围的应用的红外产品,以及GF装备配套产品,如控制管理系统用于GF装备部件或单元总成配套、特种机器人及智能系统在GF领域的应用等。

  公司采购部门依据生产编制采购计划,按比质比价原则,对主要原材料采用招标采购制度,并建立了价格、质量、数量和资金等监督程序,对采购过程采取全程监督。公司与供应商有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总部负责数控系统和机床业务的采购,工业机器人的零部件采购主要由公司下属的重庆华数、佛山华数等子公司自行负责。

  公司具有指挥通畅、流程科学、反应迅速的生产管理体系。生产部依据公司的年度经营目标,结合市场策划部提供的市场预测,按照合理、高效利用各种企业资源的原则,制定公司的生产计划,合理组织、安排生产。

  定价方面,数控系统产品一般由一台数控装置、若干台伺服装置、电机及其他散件构成。在销售环节,公司为客户提供基本模块清单和价目表,客户根据机床功能、实际应用的要求做个性化、差异化组合。公司数控系统以数控装置型号命名,同一名称的数控系统的具体构成因其配置(伺服装置的型号、数量)、电缆的长度和防护等级、选件功能(网络、多轴联动)标准的不同而具有较大的差别,故销售合同的总价也各不相同。

  此外,公司为培养用户使用习惯,与国内多所工科院校建立深度合作,采用高端数字控制机床,整合教材、辅件等,销售给下游高校客户用于教学使用。

  公司工业机器人主要直销给系统集成商、设备商及具备自动化能力的大型计算机显示终端,目前主要使用在在消费电子、家电等行业,也有部分销售给院校类客户用于培训。

  公司智能产线产品是由硬件集成向软硬一体化集成转变,面向行业应用,推出智慧工厂的系统解决方案,主要直销给最终用户,目前主要使用在在新能源、厨具、制鞋等行业。一般在产品运抵指定地点后,完成调试,客户出具书面验收报告后确认收入。在信用政策方面,对于机器人与智能产线业务板块,按照该领域业务板块产品特点,公司在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时一般会约定根据进度来回款,待产品安装调试并经验收合格后收回除质保金以外的全部款项。

  公司结合市场需求和市场之间的竞争的详细情况,针对自身产品的特点和客户定制化的需求来制定产品价格。

  针对产品研究开发,引进和实施IPD的开发模式,以公司战略规划及市场需求为导向来进行产品研究开发和技术预研规划。标准的开发流程分为概念、计划、开发、验证、发布、生命周期六个阶段,对一个产品包从概念到生命周期管理阶段结束所需所有流程的主要活动来管理,将所有管理产品包所需的全部主要活动整合起来,保证计划、交付和生命周期结束工作的成功,实现研发目标。并在开发过程中融合敏捷开发的思想和方法,以快速、持续不断创造客户满意的价值为目标。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公开披露》中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报告期内,公司核心竞争能力未出现重大变化,未发生因核心管理团队或关键技术人员离职、特许经营权丧失等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重大影响的情形。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如下:

  华中数控是首批国家级创新企业,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电机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高档数控系统关键技术创新平台”。承担和完成了国家04重大专项、国家863及省部级科技攻关等课题数十项,公司对标国外先进的高档数控系统,攻克了数控系统体系结构、现场总线、高速高精、五轴联动等一批关键技术,成功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中8型高档数控系统,在功能、性能和可靠性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进口替代。自主研发NCUC-Bus现场总线项国家标准。研制的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层次地融合的华中9型新一代智能化数控系统入选中国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十大科技进展和国家科技部、发改委等部委主办的“十三五”科学技术创新成就展。公司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5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5项及二等奖6项。

  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产线领域,针对国产机器人核心关键技术缺乏的问题,重点开展机器人整机、高性能控制管理系统、新型驱动、高性能电机、工业应用软件及机器人云平台等方面技术攻关,先后攻克机器人核心技术400余项,核心自主创新占比超80%,解决了工业机器人“无脑”的卡脖子问题,自主可控的智能机器人控制器实现了机器人控制管理系统的跨越式、系统化发展,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规模化批量应用的国产机器人控制管理系统。在机器人整机产品方面,自主研发六大系列四十余款机器人整机产品,实现产品从小负载到中大负载的全覆盖,重复定位精度范围在±0.02mm至±0.05mm;自主研发的BR双旋机器人系列,取得创新机械结构和控制算法方面的国际首创发明专利,引领了轻量级机器人设计与应用理念,运动控制技术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集成应用方面,实现了行业和领域的全覆盖,特别是在磨抛应用领域,通过结合离线编程技术、精密力控技术和工艺数据分析技术,完善了打磨工艺包产品,形成了针对3C金属结构件加工领域和厨具领域的典型行业解决方案,在该细致划分领域持续占据龙头地位。

  公司脱胎于华中科技大学,始终专注于数控研发技术和应用,具有三十年的技术积累和传承底蕴。在多年研发产业化过程中,公司形成了以董事长陈吉红、总工程师朱志红等人为核心的开发团队。公司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覆盖面广、专业性强,技术能力覆盖了数控技术的全部核心领域,在硬件设计及软件创新应用方面卓有建树。强大的研发人才基础既保障了公司目前产品研究开发与市场开拓的有效性与高效性,也为公司长期技术战略规划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为了保持技术优势,公司从始至终保持较高的技术投入,2019年至2021年,公司研发投入占据营业收入的平均比重为20.84%。公司采用“研发一代、生产一代、运营一代”的战略,工程中心负责基础前沿研究、中央研究院负责产品技术平台开发、地方研究院负责产品应用开发,建立了良好的开发梯度和迭代机制,新技术能及时向产品应用转化。

  公司整合资源,形成跨单位、跨部门的协同开发团队。包括数控系统、机器人、伺服驱动、伺服电机、智能产线等核心团队。协同开发团队按照PDT模式组建,实施IPD集成产品研究开发管理模式,运用IPD流程对一个产品包从概念到生命周期管理阶段结束所需所有流程的主要活动来管理,将所有管理产品包所需的全部主要活动整合起来,保证计划、交付和生命周期结束工作的成功,实现研发目标。基于非标自动化设备的技术特点,公司以全面服务客户的真实需求为研发导向,采用了模块化的研发方法,打造了灵活完备的研发体系,聚集了行业经验比较丰富的研发团队。

  公司建设创新体系,对各个研发机构进行统筹管理,有效联动各个研发机构协同开发、成果共享,明显提高研发效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建立了技术开发、生产制造、营销与服务的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引进OA、ERP、SRM、CRM等信息化管理软件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协同设计、协同商务和协同制造,完善了企业网络硬件与软件基础设施建设。

  公司与国内主要机床厂均实现了批量配套,相应数控系统成功应用于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数控立车、重型数字控制机床、车铣复合机床、数控磨床等各种机床,在重大机械装备、航空、船舶、发电、汽车等领域获得批量应用,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得到了广大数控机床制造企业和最终用户的认可。公司成立了覆盖全国的技术服务网络,为用户更好的提供完善、及时的技术服务。企业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与提供全套解决方案的能力,并建立了销售维护和售后服务体系,依据市场需求和用户定制快速、灵活多样的技术、产品和服务。

  公司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健全的售前、售中及售后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完善及高的附加价值的服务,并逐步的提升公司的服务质量。根据市场环境,产品特点和客户需求,为满足客户提供其所需的产品售后服务;聆听、挖掘客户需求,为其制定完善的解决方案;通过数字化工具管理客户和团队,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服务好客户,提升客户满意度。公司推出的“iNC-Cloud”云平台,面向数控机床用户、数控机床、系统厂商打造以数控系统为中心的智能化、网络化数字服务平台。无论何时何地,只需移动终端,所有信息尽在掌握,让用户随时了解设备生产状态、生产效率、产量统计、报警信息等,享受专业、智能、安全的跟踪服务,分享制造过程中生产管理、设备维护等先进经验,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报告期内,公司取得授权专利共计145项,其中发明专利34项,实用新型专利96项,外观专利15项;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71项。

  2021年,公司克服了因疫情导致的生产管理成本增加、国内外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实现了主营业务收入、归母净利润、新增订单的持续增长,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3,382.75万元,较2020年增长23.55%,其中,数控系统与机床领域(包含数控系统、电机、数控机床业务)实现收入83,905.05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5.32%;机器人与智能产线%;新能源汽车配套实现收入2,014.46万元,因疫情原因观光车销量有所下降,该板块总体业务收入较去年同期减少46.30%;特种装备实现收入9,739.13万元,2020年因疫情原因红外产品销售收入增长幅度较大,2021年疫情缓解,因此特种装备领域总体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56.72%;报告期内,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122.89万元,较2020年增加12.44%;截止报告期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63,334.17万元,较报告期初增加38.34%。报告期内,为满足公司业务发展需要,公司顺利完成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工作,募集资金4.28亿元,充实了公司资本,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为公司长期发展需要提供强有力支持。2021年,公司各板块经营发展情况如下: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坚持以智能化引领市场,以自动化适应市场,以高速高精满足市场,以示范应用拉动市场的发展策略,与机床企业及用户企业深度融合,推进数控系统技术开发与产品的配套应用。

  在通用机床市场,公司以华中8型2.4数控系统的高速高精、伺服参数自整定、自动断屑、机械手集成控制、iNC-Cloud数控云管家等特色技术,在加工中心和数控车床上形成批量配套。在加工中心市场,以爆款加工中心数控系统为发力点,深耕加工中心市场,与国外知名数控系统企业同台竞技,目前已经有数千余台套加工中心数控系统在华东、华北、华南等地区多家企业配套使用,领域涉及半导体、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池、汽车轮毂等,扩大了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在车床市场,抓住市场需求,利用高性价比的产品配置,与浙江、云南等重点地区车床企业深度合作,批量配套,较往年有大幅增长;针对磨床市场,稳扎稳打,推进磨床系统在凸轮、工具磨、立磨行业的批量配套,继续保持公司在外圆磨床市场的优势地位。同时,公司以华中9型智能数控系统为平台,与宝机机床、秦川机床000837)集团、江西佳时特、山东蒂德等机床企业深度融合、联合攻关、协同创新,研制了智能精密加工中心、智能五轴加工中心、智能高速轮毂加工中心、智能车削中心、智能凸轮轴磨床、智能螺杆磨床、智能滚齿机等一批智能机床,推动机床智能化创新发展。

  在3C加工设备领域,公司利用华中8型数控系统的高速高精、多轴多通道技术、直线电机控制等关键技术,在手机打磨抛光、玻璃盖板加工领域继续保持与深圳创世纪300083)、宇环数控002903)、蓝思科技300433)、嘉泰数控等机床企业的批量配套。在此基础上,瞄准用户需求,共同开发针对手机打磨抛光的智能生产线,继续引领手机打磨抛光领域。同时,在超声波加工、玻璃精雕加工、半导体加工等新领域与汇专科技、深圳宇和等企业深度合作,批量配套数千台套,深耕细分市场。

  在航空航天等高端重点领域,继续利用重大专项示范应用项目为契机,与航空航天、汽车及零部件领域重点企业开展系统配套工作,充分发挥公司在高端领域的示范引领作用。2021年,公司参与的多个重点领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验收完成,主要涉及的配套机床包括五轴加工中心、五轴龙门铣、五轴车铣复合、五轴卧加、落地镗等高档机型。在组织结构方面,公司成立了高档数控系统应用示范和推广领导小组,致力于高档数控系统在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的配套推广。

  2022年,公司将继续充分发挥产品技术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抓住用户需求,战线前移,进一步提高通用市场车床和铣床/加工中心的批量配套。同时,与用户企业深度融合,深耕手机抛光、玻璃加工、轮毂加工等细分领域,推进数控系统技术开发与产品的配套应用。

  在工业机器人板块,公司始终秉承“自主、自立、自强”的宗旨和“PCLC”的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整机产品及智能制造整体方案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工作。瞄准国内制造业对性价比较高的专业机器人的需求,以多关节通用机器人产品作为主攻方向,对标行业龙头,重点研制针对细分领域的专用机器人、创新性新结构机器人、工业级协作机器人、有特色的重载机器人、面向高等院校的开放式终端机器人产品,与国际巨头错位竞争,实现进口替代。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成功推出了双旋、垂直多关节、水平多关节、SCARA、Delta、特殊系列的六大系列、40余款工业机器人整机产品,产品在众多行业及领域形成规模化应用。在电子行业单一用户应用突破1000台套。聚焦核心赛道,2021年公司在3C和厨卫行业仍保持强大韧性,更是在锂电、光伏、可穿戴设备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持续占据细分领域龙头地位。

  公司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除减速机外全部自主研发。未来公司将在开放性模块控制系统体系结构、模块化层次化控制器软件系统、机器人故障诊断与安全维护技术、网络化机器人控制技术等方面进行重点突破,缩小甚至填平与国外机器人之间的差距,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在智能产线业务板块,公司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工厂、全自动包装设备、物流及立库和智能软件等领域具备一流的研发和设计制造能力,坚持以“工业4.0”为导向,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智能制造的整体解决方案。报告期内子公司常州华数锦明与多家头部企业合作,在新能源领域,为客户孚能科技打造了多条模组线以及测试包装线,承接宁德时代智能产线集成项目;服务客户北京奔驰、小鹏汽车、伟巴斯特模组PACK线、产线升级项目以及其他类型多个项目;在物流领域,完成多个机器人码垛项目、机器人提升机项目及自动化包装线项目,并获得比亚迪测试物流线月,公司成立武汉华数锦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提升公司产能,扩大公司在新能源动力电池智能产线装备的市场份额,满足新能源动力电池设备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

  2022年,公司将继续全力拓展市场,集中优势资源,在细分市场领域持续深耕精挖,形成竞争优势,扩大市场份额及销售规模。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推广“三门课”和“一中心”相关工作,为智能数控系统、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培养高技术、高技能人才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公司持续与全国职业院校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同时大力推进与本科职业教育的产学研合作。公司与华南理工学院等院校共建工程创新训练中心,以智能制造为核心,聚焦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将最新的制造技术与教学实践创新有机融合,培养复合型职业人才。公司还致力于拓展校企合作形式内容,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四方合作为基础,组建湖北智能制造职业教育集团,形成政校行企资源优化和各成员单位的聚集机制,为湖北省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技术支持。

  公司牵头开发的《智能制造单元集成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智能制造单元维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两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入选教育部发布的《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的第四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试行版)(一)》。报告期内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完成近2万人次的“1+X”考核。公司承办及参与了国家级、省市级的高端数控、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等相关大赛,以赛事助阵职业技能教育。报告期内,公司和华中科技大学联合承办“2021年发展中国家数控技术国际培训班”,进一步推动公司积极布局国外市场,实现国际国内双循环。

  2022年,公司将继续依托“三门课一中心”,开展智能制造多层次、多维度实践实训课程,推进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本科教育纵向贯通,以成熟的教学领域产品和服务,打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工程职业教育解决方案。

  报告期内,公司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完成了6米平台车型设计方案的完善、6米申龙小巴开发、5米平台及观光车系列开发、8米中巴强化路面测试、江麓项目方案设计;初步完成了观光车生产工艺文件及质量检查文件的制定。市场方面,及时交付客户订单,并做好售后服务工作,积极开发战略伙伴,积极开拓哈工大北方校园小巴示范点和南宁青秀山观光车示范点,加快市场开拓进展。子公司武汉工研院充分发挥技术优势,自主创新研发了电动船舷外机包括推进电动机、电动舷外机控制系统、转向及电子倾斜设备等,与合作方中铁秦岭联合研发新能源纯电动轨道牵引机车,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022年2月,公司完成对南宁南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收购,并更名为南宁华数南机新能源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开展轻量化校巴、新一代观光车和环保车的产业化;在新能源汽车配套领域将继续以新能源汽车电动化、智能化以及轻量化发展及推广应用为基点,充分发挥公司在电控领域的技术优势,全面提升新能源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技术创新和应用;继续以市场导向,建立专门市场销售团队,科学制定统一的销售策略,积极进行高端电动观光车和校园车、申龙微循环巴士、电动环卫车、电动压缩机和白车身市场开拓与市场推广,同时全面做好质量管控,为实现业绩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2021年,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红外业务依托多年来在技术、市场方面积累的综合优势,破局同质化竞争;新推出的口岸智能查验通道系统及太赫兹成像查验系统,引领海关卫生检疫、货物检验新方向;并在石油化工和电力轨道交通等领域勇于尝试,市场布局工作初见成效。在实现自主可控、替代进口的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GF装备配套销售合同额首次突破1亿元,收入同比增长63%,2022年预计有多个型号会批量列装,增长可期。

  2022年,红外事业部将与装备事业部形成联动,依托公司现有平台及客户资源优势,形成成套产品配套应用;巩固配套项目市场基础,坚持落实机芯全国产化技术方向;以红外人体测温为基础,充分挖掘客户需求,拓展与客户合作的深度与广度,逐步完成向系统集成商的角色转变;不断拓展公司红外技术在新行业及新领域的应用。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要求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针对感知、控制、决策、执行等环节的短板弱项,加强用产学研联合创新,突破一批“卡脖子”基础零部件和装置。推动先进工艺、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深度融合,通过智能车间/工厂建设,带动通用、专用智能制造装备加速研制和迭代升级。推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应用,研制一批国际先进的新型智能制造装备。在行业智能化改造升级行动中,其中在消费品领域,要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满足多样化、高品质需求,大力推广面向工序的专用制造装备和专用机器人;支持供应链协同和用户交互平台建设,发展大规模定制;促进全产业链解决方案服务平台建设;在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发展行动中,通用智能制造装备方面,研发智能立/卧式五轴加工中心、车铣复合加工中心、高精度数控磨床等工作母机;智能焊接机器人、智能移动机器人、半导体(洁净)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激光/电子束高效选区熔化装备、激光选区烧结成形装备等增材制造装备;超快激光等先进激光加工装备;高端分布式控制系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监视控制和数据采集系统等工业控制装备;数字化非接触精密测量、在线无损检测、激光跟踪测量等智能检测装备和仪器;智能多层多向穿梭车、智能大型立体仓库等智能物流装备。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所以稳增长将是2022年的突出任务。同时,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第二年,并将召开党的二十大。综合考虑各种有利与不利因素,预计2022年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将延续2021年的良好运行态势,但因2021年基数较高,2022年全年营业收入等主要指标可能与2021年持平或略有增长。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预期政策层面推动经济增长的力度将超过常年,这也将有力拉动机床工具的市场需求。未来随着5G设备、新能源汽车、智能穿戴设备等新兴领域的发展,数控机床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公司继续坚持“一核三军”的发展战略,即以数控系统技术为核心,以机床数控系统、工业机器人及智能产线、新能源汽车配套为三个主要业务板块。作为数控系统及工业机器人产品的研发生产制造企业,作为智能制造领域关键设备及方案的提供方,公司发展战略与中国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转型发展形成交汇,与智能技术“同频共振”,助中国制造“换道超车”。

  2022年,受新冠疫情和国际地缘政治不稳定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面对内外部严峻的经济形势,公司将坚持“一核三军”发展战略,各项工作按照“由丝入微”高标准,开展经营管理工作,在质量管理、成本管控、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成效,实现公司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2022年,公司将持续推动存量客户增长,并全力拓展新市场,在细分市场领域持续深耕精挖,形成竞争优势,继续提升公司产品的市场份额占比。不断创新市场销售模式,拓展海外市场,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网络营销推广。

  2022年,为更好地服务公司“一核三军”发展战略,公司创新体系将进一步调整、优化管理机构和工作模式,紧紧围绕创新,做指引性的工作布局和统筹。公司将对标国际顶尖企业,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创新团队的联动协同,持续推动“百日攻关”。

  2022年,公司将利用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手段进行全集团质量管理提升,采用质量“双归零”强化管理,严格执行质量奖惩制度。利用公司的iNC-Cloud云平台,提升产品质量问题响应效率。通过设立项目专项小组发挥作用,强力推进“由丝入微”工程、中高档数控系统市场开拓工程,大幅提升华中数控装置、驱动与电机性能、质量和市场占有率。

  2022年,公司将进一步完善人才考核评价、绩效考核制度,持续引进各类人才,特别是优秀的市场人才、高端技术人才。深化人才机制改革,建立长期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以适应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激发团队的活力和潜力。

  数控系统和机床产品取决于下游终端客户的资本支出需求,从而受到宏观经济景气度的显著影响。2022年国内外宏观经济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疫情多次大范围反复,自然灾害频发,工业原材料价格上涨,国际物流受限,出口成本上涨等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及突发性事件仍有可能将影响整个数控系统和机床行业的发展,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一定的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持续密切关注国内外的经济形势、行业相关政策、市场信息,提高公司对主要产品行业及市场变化的敏感度,对各类风险情况做好预判,降低波动带来的风险及损失。

  公司主营业务为数控系统和工业机器人的生产、研发与销售,终端用户为航空航天、汽车、3C等制造业。终端行业的需求对本行业的发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因此终端行业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到本行业的市场空间。虽然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数控系统行业的领先企业,发展了一批客户黏性度高、业务关系持续稳定的优质客户,确立了公司在行业内的竞争地位,在客户中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但随着新竞争者的进入、技术的升级和客户的真实需求的提高,若公司不能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客户服务等方面持续增强实力,公司未来将面临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时刻关注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将通过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巩固公司的技术领先优势和产品领先优势,深入挖掘现有优质客户潜力并加大新客户开拓力度,巩固并提升公司的行业领先地位。

  公司所处数控系统与机器人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公司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技术和产品研发需要一定的研发投入,新产品的市场接受也需要一定周期,但研发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受市场需求、客户认可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相关技术如不能及时运用于产品开发与市场需求,则可能对公司业绩增长带来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进一步健全研发创新体系,引入和培养高端人才,不断提升研发水平;公司持续注重重点产品开发,提高工艺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公司于2016年完成对江苏锦明的收购,因该合并事项公司合并财务报表形成商誉。如江苏锦明未来盈利实现情况不如预期,则可能继续产生商誉减值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重点加强对子公司的财务和内部控制的管理,完善内部控制流程并提高运营效率,促进子公司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促进公司与子公司在运营管理、技术、资本与平台方面实现较好的协同效应,积极发挥公司各业务板块的优势,增强各业务板块的持续盈利能力。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使用者真实的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